惠誉:确认信银投资“BBB+”长期发行人评级,展望“稳定”
本文来自“惠誉评级”。
9月2日,惠誉评级已确认信银(香港)投资有限公司(信银投资)的长期发行人主体评级为‘BBB+’,展望稳定。惠誉同时确认信银投资的股东支持评级为'bbb+'。由CNCBINV 1 (BVI) Limited发行的中期票据(中票)计划及高级无抵押票据的评级确认为‘BBB+’。
信银投资在香港特区注册成立,是中信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中信银行,BBB+/稳定)全资拥有的境外投资银行平台。信银投资凭借为中信银行的客户提供除商业银行以外的金融服务而成为母行的重要组成部分。信银投资的业务板块主要包括资产管理、投资银行及自营投资业务。
关键评级驱动因素
发行人主体评级受支持驱动:信银投资的长期发行人主体评级是基于惠誉预期,鉴于信银投资在集团境外投资银行运营中发挥关键作用,信银投资在需要时会获得中信银行的特别支持。中信银行的发行人主体评级受中国主权(A/稳定)提供的特别支持所驱动,惠誉预期,该特别支持在信银投资承压时将流向信银投资。其稳定展望与母行的评级展望一致,这基于信银投资与中信银行的强关联性,以及其获得中信银行特别支持的可能性极高。
资本市场的广度与深度日趋扩大:随着香港交易及结算所有限公司(香港交易所)和香港证券及期货事务监察委员会放宽上市规则并为特专科技公司上市推出“科企专线”,香港特区资本市场融资增加,吸引了更多创新企业上市。内地A股首次公开募股市场(IPO)放缓及“中国+1”战略促使中资企业将香港特区作为替代融资渠道。此外,地缘因素亦推动美股中概股返港上市。
2025年迄今,香港交易所的IPO募资规模领先于主要交易所——2025年上半年募资金额达1,070亿港元(136亿美元),较2024年增长21%。惠誉预期,随着中国计划扩大债券“南向通”,并已提高基金互认机制的额度——允许香港特区注册成立的基金在中国内地市场募集最高达在管资产80%的资金,香港特区资本市场的深度将加深。随着境内投资者寻求更高收益,这些变化将支持市场流动性的提升。
与母行相融合:信银投资的评级与中信银行一致,反映了其作为母行核心子公司的地位。惠誉认为,信银投资若违约会给母行带来巨大声誉风险,且根据其一项中期票据的交叉违约条款可能导致中信银行违约。信银投资与中信银行的管理和经营高度融合,且信银投资作为中信银行的全资子公司与中信银行共享名称和标识。
业务一致度高:信银投资是中信银行旗下唯一一家持牌开展境外投资银行业务并进行股权投资的公司。信银投资为中信银行的客户提供境外非商业银行金融服务,这与母行业务战略一致且旨在增强协同效益。惠誉预期,中信银行不会有其他下属公司承担类似角色。
财务状况中等:惠誉认为信银投资的独立信用状况低于投资级评级。此等评估结果的考量因素包括,信银投资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占据有限的市场地位、受资本市场活动影响的业务存在固有的波动性,以及投资组合带来市场风险。此外,该公司高度依赖批发性融资,不过,其从母行获得的融资和流动性支持降低了再融资风险。
与同业类似的是,信银投资的经营业绩对利率和资本市场波动仍具有敏感性,但鉴于其谨慎的投资策略,该公司的收益历来比同业平均水平更加稳定。惠誉预期,2025年,市场情绪好转和负利差的逆转将支持该公司的收益持续复苏——2025 年上半年,恒生指数上涨20%、恒生中国企业指数上涨19%。
评级敏感性
可能单独或共同导致惠誉采取负面评级行动/下调评级的因素包括:
惠誉若下调中信银行的评级,亦将下调信银投资的评级。此外,若信银投资与中信银行之间的关联性减弱(可体现为中信银行大幅稀释对信银投资的持股或信银投资在开展中信银行境外投资银行业务及资产管理业务方面的战略职能削弱),可能触发惠誉对信银投资采取负面评级行动。
若有迹象显示信银投资出现流动性或再融资问题时不会及时获得中信银行的流动性支持,亦将导致信银投资的评级面临下调压力。
可能单独或共同导致惠誉采取正面评级行动/上调评级的因素包括:
由于信银投资的评级与母行中信银行的评级等同,因此只有在惠誉上调中信银行评级的情况下才会考虑对信银投资采取正面评级行动。
债务和其他工具评级:关键评级驱动因素
CNCBINV 1的中票计划以及该中票计划下发行的高级无抵押票据的评级与信银投资的发行人主体评级一致,
因为根据信银投资对该中票计划提供的担保协议,其构成信银投资直接、一般和无条件债务。设立CNCBINV 1的唯一目的是发行债券,并将募集资金转借给集团。
债务和其他工具的评级:评级敏感性
惠誉对信银投资发行人主体评级采取的评级行动会导致惠誉对CNCBINV 1 中票计划及票据的评级采取相似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