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迪:洪灾表明了气候变化的风险及需要持续的减灾支出
本文来自“穆迪评级”。
在截至7月20日的4天内,地处中国 (A1/稳定) 中部的河南省会城市郑州遭遇了相当于年平均降雨量的大暴雨。郑州是7月份经历暴雨的省内几个城市之一,暴雨导致河南出现几十年内一遇的最严重洪灾,并造成重大人员伤亡以及财产和基础设施破坏。
受灾的地方政府面临的即时信用风险处于可控范围内,特别是当前和未来中央政府的财政支持可发挥缓冲风险的作用。尽管如此,近年来全国的高温和降雨的异常强度及持续时间凸显了国家面临的长期气候变化风险,尤其是快速增长、地势低洼的城市中心,这可能会逐渐造成财政负担不断上升。
河南的暴雨导致主要河流越过堤坝,政府已关闭高速公路,并暂停火车服务。7月20日,郑州的降雨量已突破全国每小时降雨记录 (图表1) ,该城市的某些地区已成泽国,地铁系统部分路段和主要通道京广路隧道被淹。地方政府表示洪水已影响当地逾120万人,摧毁了 20,000公顷农作物。根据官方媒体报道,洪灾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超过人民币12亿元 (合 1.85亿美元) 。
图表 1
7月20日郑州降雨量打破了全国每小时降雨量记录
资料来源:国家气象科学数据中心
7月22日,河南省政府宣布拨款人民币2亿元用于救灾,其中一半资金由中央政府提供。上述资金中人民币4,300万元将拨给郑州市。
河南省从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中逐步恢复,最先爆发疫情的湖北省与河南省毗邻。2020年河南省财政收入受到了重要收入来源—零售消费和土地出让收入大幅下降的影响,2021年上半年这两者强劲反弹。但是,由于洪灾造成收入减少以及政府救灾支出增加,我们预计短期内河南省财政赤字将保持在较高水平。
河南省洪灾发生之前,7月早些时候中国其他地区也出现暴雨。内蒙古的暴雨冲垮两座水坝,四川巴中暴雨造成了七万七千居民的疏散。
根据国家应急管理部的统计,2020年中多个省份的严重洪灾影响了大约6,300万人,直接经济损失人民币上千亿元。当时中央政府从预算中拨款人民币11亿元,用于救灾和重建水利及农业生产设施,随后向受灾最严重的4个省份进一步拨款人民币7.6亿元。
气候变化可能会对防范此类极端气候事件影响的防灾基础设施产生越来越大的压力。7月22日国务院发布文件,敦促增强城市防洪排涝功能,推进海绵城市建设,从而吸收控制雨水,并提高应对降雨造成的环境变化及自然灾害的能力。地方气候专家已提出建议措施,以强化生态环境基础设施,例如利用湖泊和湿地等自然排水系统将城市更好地连接。
郑州靠近黄河堤岸,到2020年已投入人民币535亿元进行堤坝加固和修建透水道路等项目。2016年郑州入选中国14个海绵城市试点计划。相关基础设施有助于改善内涝,但仅能够消化7月份郑州前所未有的降雨量中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