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中资离岸债总发行规模约2282亿美元,离岸人民币债与熊猫债市场齐头并进
久期财经讯,1月6日,2024年全年中资离岸债总发行规模约2282亿美元,相较2023年增长逾29%。具体而言,主权债折合约500亿美元,政府债约193亿美元,金融债约633亿美元,城投债约562亿美元,产业债约297亿美元,地产债约97美元(其中重组相关发行约58亿美元) (统计口径:按起息日计算;剔除可转债和存单)。剔除地产板块重组相关的部分后,2024年中资离岸债实际发行规模为2224亿美元。
就12月单月而言,中资离岸债月发行规模共约159亿美元,其中,主权债折合约36亿美元,政府债约31亿美元,城投债约55亿美元和金融债约37亿美元。
2024年主权债规模持续上升,同比增长约66%,达到近500亿美元。年内,财政部定价了10只离岸债,其中6只以离岸人民币计价(共600亿元人民币,折合约82亿美元);550亿人民币在香港特区发行,50亿人民币在澳门特区发行。除此之外,财政部在时隔三年之后分别发行了2只欧元债(折合约21亿美元)和2只美元债(20亿美元);中国人民银行发行了12只离岸票据,均以离岸人民币计价,规模共计2750亿人民币(折合约377亿美元)。
值得注意的是,其中20亿美元主权债券是在沙特阿拉伯王国首都利雅得簿记发行,这也是主权债首次在纳斯达克迪拜交易所上市,发行利率分别为4.284%(3年期)和4.340%(5年期),创美元债券市场最低利差纪录。上述两只债券有助于丰富离岸美元主权债券市场供给,完善境外主权债券收益率曲线,并为中资机构提供美元融资定价基准,进一步节约融资成本。债券受到市场热烈欢迎,国际投资者认购踊跃,总认购金额397.3亿美元,是发行金额的19.9倍。该次发行为中国金融市场高水平双向开放的又一例证,也显示了国际资本市场对中国经济发展的信任和信心。通过成功发行美元主权债券,中国进一步拓宽了融资渠道,优化了债务结构。
20亿欧元主权债券在法国巴黎簿记发行,发行利率分别为2.517%(3年期)和2.738%(7年期),吸引了8.1倍的超额认购,优化中国主权债券的欧元收益率曲线。上述债券均获得超额认购,充分体现了中国资产对国际投资者的吸引力以及中国经济的韧性,是中国进一步深化与国际金融市场互联互通的重要举措。
政府债方面,中国香港特区政府共发行了折合约169亿美元债券,其中4只为总值约60亿港元的数码绿色债券,分别以港元、人民币、美元及欧元计价。香港特区财政司司长陈茂波表示,香港特区政府再度发行数码绿色债券,并融合了多项技术创新,显示香港特区在结合债券市场、绿色和可持续金融,以及金融科技方面的优势和领导地位。该批数码绿色债券的结算及交收系统为CMU,以HSBC Orion为数码资产平台。
广东省政府、海南省政府和深圳市政府继续赴往境外市场发行了以离岸人民币计价的债券。广东省政府和深圳市政府的融资规模分别增加至75亿人民币和70亿人民币,海南省政府也发行了30亿元人民币债券,上述债券的期限分布在2至10年之间,最终定价均在2%至2.5%区间。值得注意的是,与2023年相比,地方政府发行境外债券的期限适度延长,票面利率同步下降,结构和成本进一步优化。
离岸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加快,MOX澳交所挂牌债券占比增长
在过去的一年中,欧美等国家的宏观经济环境经历了显著波动,其中美国2年期国债收益率在多数时间内维持在4%以上的高位。尽管美联储与欧洲央行在下半年相继采取了降息措施,但目前的利率水平依然居高不下,导致以美元和欧元计价的融资成本持续保持在高水平。
与此同时,面对全球性的挑战,中国采取了宽松的货币政策,并坚定不移地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在此背景下,离岸人民币在境外市场的受欢迎程度不断攀升。据统计,以离岸人民币定价的债券规模同比增长超39%,折合金额约为931亿美元。这一数字在2024年整体发行规模中的占比达到了41%,相较于2023年的38%有所提升。
具体来看,年内定价的离岸人民币债券共598只(含增发)。按债券只数衡量,赴往MOX澳交所上市的离岸人民币债券占比进一步增长至48%(2023年为22%),于港交所上市的比例小幅下降至25%(2023年为29%),新交所和其他交易所的挂牌的占比亦下降至4%(2023年为9%)。从板块划分统计,城投发行人青睐以离岸人民币定价债券,共有421只,占整个离岸人民币债券的70%,规模折合约270亿美元,金融、地产和产业板块则分别为62只、33只和25只。
年内中资发行人定价的美元债共有405只,规模同比增长26%至998亿美元;以欧元计价的债券规模同比增长16%至折合约56亿美元。
城投(18只)和金融(3只)企业共发行了21只日元债,定价区间介于1%至3.3%之间,规模折合约9亿美元,同比小幅下降,这或是由于日本央行在2024年3月启动加息,再加上汇率波动较大所致。
主权债规模增加完善收益率曲线,城投、产业板块活跃度上升
据久期财经统计,2024年中资离岸债市场共发行了1222只离岸债券,剔除主权及政府债后,共有428个信用主体发行了1142只离岸债,平均单只债券融资规模约1.39亿美元。其中包括,317个城投企业,53个金融机构,36个产业发行人,以及22个地产公司。
从板块发行规模占比来看,主权债在整体发行规模的比重上升至22%,城投板块和产业板块分别上升至25%和13%,金融债下降至28%,地产板块占比进一步下降至4%。
地产板块因仍在行业波动筑底阶段,仅有少量优质内资房企及港资房企获得新融资。据本网站统计,年内共有4家房企的全部或部分境外债务重组成功并发行普通债券及可转债,其中包括中国奥园(约42亿美元)、中梁控股(约14亿美元)、弘阳集团(约2.27亿美元)和景业名邦(1.59亿美元)。
城投板块新增141个发行人,直接发行结构比重上升
2024年城投板块实现大幅度增长,折合约562亿美元,共317家企业发行了628只离岸债,平均单只债券的融资规模为约8949万美元。年内定价的城投债仍以中短期为主,2只为永续证券;ESG主题债券共有105只,其中,珠海华发集团发行了14亿人民币的数字原生债券,息票率为4.5%,同样以HSBC Orion为DLT平台。
根据本网站的数据,去年城投发行人遍布全国22个省市。其中,山东、浙江和江苏三省的发行规模位居前三,与2023年情况大致相近,四川及湖北的占比有所提高。前五大省份的发行规模共计358亿美元,占整体板块约64%,前12个省市的融资规模均超15亿美元。值得注意的是,2024年新增城投发行人较多来自于山东(26个)、江苏(23个)、河南(19个)、四川(15个)以及安徽(11个)五大省份。
按发行结构划分,年内定价的城投债中有289只为直发结构,在整体的比重上升至46%(2023年:37%),216只为担保结构(其中82只由担保增信公司提供担保),123只为备证结构。
据统计数据显示,2024年有55家城投企业发行的备证结构债券到期,其中,有43家城投企业于年内寻求在离岸市场进行再融资活动。
久期财经筛选了城投公司于2024年在境内外市场同步发行的3年期人民币债券数据后进行对比(剔除备证结构)。数据显示,上海、辽宁、广东的境内外定价差异较小,介于100 bps至150 bps之间。
多家产业类企业重返离岸市场,多币种融资平衡成本
2024年产业板块规模同比增长近120%至297亿美元,共有36家企业发行了114只债券,发债企业数量相比2023年增加12家。
阿里巴巴、美团、复星国际和国家电投等一众大型内资企业时隔三年后重返离岸债券市场,分别发行了可转债和/或普通债券。
虽然美联储已启动降息,但美元的融资成本已与3年前相比相去甚远,以阿里巴巴为例,该公司在2024年11月份发行的10年期和30期美元债票面利率分别为5.25%和5.625%,较2021年发行的同期限债券息票率上升了312.5bps和247.5bps。此外,阿里巴巴还在2024年5月发行了1只50亿美元的可转债,以及在11月同步发行了合计170亿元人民币债券,票面利率介于2.65%至3.5%区间。
分析师语
回望2024年,美国通胀率在逐渐回落,面对高利率可能带来的经济衰退风险,美联储于去年下半年开启了降息周期。然而,随着特朗普再次当选美国总统,其可能实施的经济政策预期将推高进口成本,从而存在重启通胀上升趋势的风险。这一背景下,美国未来经济政策走向充满了高度的不确定性,或将进一步加剧全球市场的波动性。
在外部环境波动之际,中国人民银行宏观调控力度加大,稳健的货币政策灵活适度、精准有效,坚定支持性立场,强化逆周期调节,优化完善货币政策框架,综合运用利率、准备金、再贷款、国债买卖等工具,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为经济回升向好创造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
依托于我国稳健的经济发展态势与一系列积极的财政政策推动,2024年中资企业在离岸债券市场的整体发行规模继2021年后重新回升至2000亿美元以上水平。与此同时,熊猫债市场亦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景象,整体规模跃升至1948亿元人民币(2023年:1544亿元人民币),彰显出中国市场对外资的强大吸引力和不断拓宽的融资渠道。
展望2025年,随着国内外投资者对中国经济信心的增强及金融对外开放不断迈向更高水平,离岸债券市场与熊猫债市场有望保持增长态势。同时,在全球经济格局持续演变和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加速的背景下,离岸人民币债券将作为重要的融资工具,其市场规模预计将持续扩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