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誉:确认中国光大控股(00165.HK)“BBB”长期发行人评级,展望“稳定”
本文来自“惠誉评级”。
9月2日,惠誉评级已确认总部位于香港特区的中国光大控股有限公司(光大控股)的长期发行人主体评级为‘BBB’、短期发行人主体评级为‘F2’,长期发行人主体评级的展望稳定。惠誉同时确认光大控股的股东支持评级为‘bbb’。
光大控股于1997年在香港特区上市,核心业务为私募基金投资及管理。截至2024年末,光大控股由其最大股东中国光大集团股份公司(光大集团)间接持股49.7%。
关键评级驱动因素
股东支持:光大控股的评级是基于惠誉认为,光大控股在承压时将及时获得光大集团的特别支持。评级确认反映出,光大控股是负责集团境外资管运营的专属平台。此外,评级亦考虑到光大控股若违约将对光大集团造成重大声誉风险,且光大控股及光大集团的管理和运营高度整合。
惠誉评定光大集团的信用状况受到其与中国主权(A/稳定)之间的强关联性、其由中国政府全资拥有及其在助力中国政府实现将其打造为综合性金融集团目标中所发挥的社会及政治作用支撑。
成熟的市场地位:光大控股的资产管理、股权投资以及在中国内地和香港特区的战略性投资等核心业务对光大集团的作用已得到充分肯定。尽管如此,光大集团下属其他主要子公司(如中国光大银行(光大银行,BBB+/稳定))可能为集团发挥更大的战略作用。光大银行在中国内地的业务布局更大,可助力集团支持政策倡议并在长期内加强其与中央政府的关系。
有限的独立信用状况:光大控股的独立信用状况根据惠誉《非银金融机构评级标准》中投资公司子类别的相关内容进行评估,较其支持因素驱动的评级低若干子级。惠誉的评估结果是基于该公司中等的市场地位,波动的盈利水平和较高的杠杆率。由于资本市场低迷拖累光大控股投资的公允价值和业绩表现,近年来光大控股的回报疲弱。不过,随着中国资本市场活动的回暖,光大控股在2025年上半年恢复盈利。
杠杆比率依然较高:2024 年,光大控股披露杠杆比率(按计息负债与权益总额的比率衡量)略降至 92%(2023年为95%),但与2021至2024年四年均值85.6%相比仍偏高。得益于银行贷款持续下降,截至2024年末,其惠誉计算的总债务与有形权益的比率降至0.94倍(2023年为0.98倍)。光大控股的短期发行人主体评级以‘F2’而非‘F3’对应长期发行人主体评级,这反映了惠誉预计光大控股在现金流出现不时之需的情况下,光大集团将向其提供特别支持,尤其是短期流动性支持。
评级敏感性
可能单独或共同导致惠誉采取负面评级行动/下调评级的因素包括:
- 若光大控股在集团的角色,以及其相对于光大集团其他受评子公司的角色无发生重大改变,惠誉下调对光大集团信用状况的评估结果可能会引发对光大控股评级的调整。光大集团的信用状况易受中国主权评级的影响。
- 光大控股与光大集团之间的关联性减弱,或光大控股对光大集团的重要性削弱,其原因可能在于光大集团稀释对光大控股的持股或光大控股在集团内部的核心职能地位降低。
- 若光大控股或光大集团不采取任何缓解措施,并且惠誉认为光大集团对光大控股的支持意愿发生变化,则光大控股持续疲弱的经营表现(如持续亏损及资本大幅缩水)可能会拖累其评级。
- 若光大控股的公司治理不善且无缓释措施、出现重大操作失误或风险控制松懈削弱了光大控股履行其集团职责的能力,致使其持续遭受重大且持续的损失,则惠誉对其采取负面评级行动的可能性增大。
- 若无来自光大集团的支持,光大控股的评级将会降低若干子级,尽管惠誉认为这种情况短期内不太可能发生。
可能单独或共同导致惠誉采取正面评级行动/上调评级的因素包括:
- 若光大控股在集团的角色,以及其相对于光大集团其他受评子公司的角色无发生重大改变,惠誉上调对光大集团信用状况的评估结果可能会引发对光大控股评级的调整。光大集团的信用状况易受中国主权评级的影响。
- 若监管规定发生任何变化以致要求光大集团增加其为主要子公司提供具约束力的支持,这可能导致光大控股与光大集团评级之间的差距收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