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如何重塑创作生态?爱奇艺(IQ.US)AI短片创作大赛展映交流会在沪举行
历时3个多月的爱奇艺“与AI共生”短片创作大赛近日决出获胜者,但这仅是开始。
11月8日,爱奇艺AI短片创作大赛颁奖仪式暨展映交流会在上海举行,从2300多份选手投稿作品中脱颖而出的《烟花底下有我家》《一棵“树”的幻想》《ALAYA》等7部获奖短片首次在大屏幕上展映,获奖创作者们走向台前,与主办方爱奇艺、AI资深媒体人、大模型专家等共同回答一个问题:AI时代,创作将去向何方?同时,获得大赛冠军的作品和团队当天还获得一个“惊喜”——将受邀登上爱奇艺一年一度的“尖叫之夜”盛典,因为“爱奇艺希望更多的AI创作者被看见”。
爱奇艺:抓住机遇,与创作者共同拥抱AI创作时代
当《烟花底下有我家》用乐高积木与大楼崩塌对战争进行无声的控诉、《一棵“树”的幻想》用AI勾勒出人类探讨自我价值的生命哲思,一场关于“下一代创作”的探讨由此展开。
随着谷歌Veo3横空出世、豆包SeeDance视频生成模型的加速迭代,AI创作带来的视觉质感和叙事深度已经超越了很多人的想象。“‘爱奇艺AI短片创作大赛’是爱奇艺在AI时代的一个尝试,它不是结束,而是开始。”作为本次大赛主办方,爱奇艺副总裁、智能平台部负责人谢丹铭的团队长期以来在为爱奇艺各部门提供系统的AI能力支持。在他看来,AI技术的进步正让技术和内容的边界被打破。他表示,自2018年深度学习起步,爱奇艺就在AI方面持续投入,到2023年ChatGPT出现,爱奇艺基于大模型能力,结合影视创作需求推出了如“剧本工坊” “影像工坊”等AI创作工具,为创作者在剧作、人物场景设计等方面提供支持。后续,爱奇艺与创作者的合作将更加深入,把更多AI创作工具开放给创作者。

面对AI对视频领域带来的影响,爱奇艺高级副总裁陈潇坦言,爱奇艺与创作者们一样兴奋,一样懵懂,一样充满希望。他表示,AI的浪潮让爱奇艺成立十五年后遇到一个机遇,AI创作不会打破长视频原有的优势,而是让内容创作和创意真正紧密高效地集中在一起。创新的基因始终根植在爱奇艺的创作生态,爱奇艺将永远与创作者站在一边,拥抱创作的未来。

爱奇艺高级副总裁陈宏嘉表示,爱奇艺的企业使命是“让梦想绽放,让快乐简单”,这个使命在AI来临的时代更加具象化。无论是专业的影视创作者,还是热爱内容创作的普通用户,AI都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创作内容,让他们的梦想绽放。他透露,爱奇艺将邀请AI短片创作大赛的冠军作品及团队登上爱奇艺一年一度的“尖叫之夜”盛典,“爱奇艺希望更多的AI创作者被看见,希望他们的作品可影响更多的人”。

创作者:从“拍不出来”到“十天成片”,AI正在打破创作门槛
作为一名拍摄过20多部短片的传统影视创作者,大赛一等奖作品《烟花底下有我家》的导演陈友学分享了他的创作感悟。他认为,AI技术让曾经天马行空、不可思议的创作想法变为现实。据陈友学透露,《烟花底下有我家》这部作品仅用十天便完成制作,实现了过去“写得出却很难拍得出”的创意。在陈友学看来,AI是一门“放”的艺术,与创作者形成的是良性互补的伙伴关系。他表示,虽然AI极大提升了创作效率,但人类独有的情感才是作品的核心灵魂。目前他正尝试制作AI长片,探索AI在长叙事影片中的更多可能。

除了影视从业者,更令人意外的是本次获奖创作者的多元背景,从平面设计师、魔术师、自媒体博主再到戏文专业的学生,AI技术的出现让有故事、有想法的人们都成了“斜杠青年”。二等奖作品《一棵“树”的幻想》的作者文野正是一名独立设计师,他表示,技术本身是中立的,但用技术讲述的故事可以充满温度和思考。文野指出,自己作为一个“不专业”的创作者能够获奖,证明在AI时代,专业背景不再是创作的门槛。当技术拉低表达的门槛后,每个创作者都需要直面“我们真正想表达什么”的命题,这正是人类区别于机器的核心价值。

“AI创作就像两个世界的人彼此尊重,慢慢靠近。”活动现场,另一位二等奖获奖选手——《ALAYA》的作者潘宇分享了他在AI创作上的方法论。他表示,AI不只是一个降本工具,AI的“不可控性”及难以捉摸的特质赋予了作品灵性,“用AI制作片子的最佳方式并不是拍完现实的部分再去补全AI,也不是做完AI再去反推现实,而是先确定两个世界的关键画面,再交错补全细节,是一个‘双世界工作流’。”潘宇认为,与AI共生的过程,本质上是一场寻找自我、实现超越的精神之旅,这既是AI带来的最大启发,也是未来创作不变的前提。

行业前瞻:新的视听语言正在形成,AI变得更加有“人性”
作为本次大赛评委,AI行业资深媒体人——硅星人创始人兼CEO骆轶航受邀来到现场,担任本次圆桌对谈的主持,与Google Cloud AI技术专家Jennie Shi、火山方舟大模型产品架构师吴礼征以及爱奇艺副总裁、智能制作部负责人朱梁、爱奇艺大力工作室负责人李臻、大赛冠军《烟花底下有我家》导演陈友学共聚一堂,围绕"AI是工具、伙伴,还是新导演"这一议题,展开了一场围绕AI创作与影像未来的深度对话。

Google Cloud AI技术专家Jennie Shi分享了AI视频技术的前沿洞察,她表示,爱奇艺AI短片创作大赛展映的所有短片都是AI做的,但是不会让人觉得有“AI味儿”,而是完全代入其中。如何让AI视频生成模型从简单的画面生成迈向情感表达,实现更高的“电影质感”,正是Google下一代视频生成模型追求的方向。Jennie Shi认为,要实现人类的悲伤、喜悦、疼痛等情绪化表达,仍是模型需要突破的方向。未来,AI视频技术将在保持精度的基础上,更加注重传递情感的“温度”。

火山方舟大模型产品架构师吴礼征从三个维度分享了提升AI视频创作效率的实践路径。在算力层面,通过与国内外硬件厂商深度合作,大幅提升GPU利用效率;在模型层面,重点提升“抽卡”成功率;在应用层面,尽可能把行业的一些经验和诀窍串联起来,融入火山的各类大模型产品中,降低创作者试错成本。他强调,火山这类技术厂商的核心使命是做好“底层支撑”,为导演和创作者提供镜头支持,让创意不再受技术限制,共同构建更丰富的视觉世界。

然而,再强大的工具,只有融入实际的落地场景,才能从惊艳的演示变成改变行业的生产力。两位大赛评委,爱奇艺副总裁、智能制作部负责人朱梁、爱奇艺大力工作室负责人李臻,给出了他们的思考。
“动起来,比原地观望重要得多”,朱梁表示,AI正在催生全新的视听语言,这不仅是影视技术的升级,更是对内容生产流程、美学范式及组织架构的全面重塑。面对快速变化的AI创作生态,朱梁透露,爱奇艺已建立起跨部门协同机制,智能平台部负责底层技术建设,智能制作部则聚焦创作赋能。目前,爱奇艺已专门成立小组对接AI优秀创作者,并通过接下来的“鲍德熹·爱奇艺AI剧场”,重点扶持15分钟以上AI长叙事影片创作,共同探索AI时代内容生产的无限可能。

李臻则指出,爱奇艺已在动画、漫剧、电影等多个内容类型全面推进AI应用,少儿内容将成为AI应用的一个重要突破口。“我们已经在探寻与优秀AI创作导演合作少儿内容,提升少儿内容制作的质量和效率,给孩子最美好的画面和审美启迪。”李臻相信,就像从黑白到彩色,无声到有声的技术变革一样,AI将催生全新的视听语法,而爱奇艺愿与创作者共同重新定义这个时代的视听表达方式。

当AI的画笔交到每个怀揣故事的人手中,创作的门槛和边界被进一步打破。爱奇艺AI短片创作大赛的落幕不是终点,而是起点。站在时代浪潮上,爱奇艺将持续与创作者们共同探索影视创作的全新范式,迎接下一个创作时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