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普:银行或将核销部分地产不良贷款,预计明年信贷成本趋于稳定
本文来自“标普全球”。原标题《中资银行面临房地产不良贷款倍增问题》。
要点速览
—我们估算 1/3 中国开发商可能陷入财务困境。
—2021 年底房地产贷款在中资银行的不良资产中或占 17%,而使我们预测的不良资产率增加一个百分点至 5.8%。
—虽然整体而言,银行业能承受源于开发商的压力,但实力分布不均,规模较小和实力较弱的银行可能面临更大压力。
中国开发商的违约不断增加。标普全球评级估算约 1/3 开发商可能陷入某种财务困境。这意味着,虽然新冠疫情相关影响逐渐减小,但房地产相关压力使银行的不良资产(NPAs)增加。
政府部门已调整信贷紧缩要求,以暂时缓解压力。这应能控制对其他行业的溢出风险并稳定市场信心。虽然如此,投资者保持谨慎态度,特别是在境外债券市场。
而在境内市场,银行对开发商的风险敞口不那么悲观,因为总的来说,银行与借款人关系紧密并了解借款人,且主要银行通常能把握政策方向。
虽然房地产对银行资产质量的压力越来越大,但因疫情延期偿还贷款的表现优于预期,这部分缓解了前述压力。我们认为明年信贷成本应趋于稳定,部分归因于今年银行或将大力核销及转让不良贷款,随后降低拨备覆盖率。我们预测至 2023 年,年均信贷损失为 2 万亿元人民币,低于我们此前预估的2.5 万亿元。即使到 2024 年底,不良资产比率仍比疫情前约高 0.5 个百分点。
房地产不良贷款激增,未必导致大规模核销
我们估算至年底,不良贷款(NPLs)占房地产总贷款的比率将增长逾一倍至 5.5%,高于 2021 年年中的约 2.5%和 2020 年底的 2%。今年下半年前述比率激增,反映该行业的巨大压力。以 99 家国内A 股上市开发商为样本,我们计算出约 1/3 开发商可能陷入财务困境(见附录 1)。
大部分压力可能表现为关注类贷款或不要求高拨备的其他问题贷款。我们衡量资产质量的广义指标不良资产,包括我们估算的 90 天逾期及重组贷款。因此,源于房地产开发的压力约占 2021 年 1.75%不良贷款比率的 20 个基点,且占 5.76%不良资产比率的 100 个基点。
开发贷占银行业总贷款(包括企业贷款和零售贷款)的 8%,通常在小规模银行的占比更高(见附录2)。若仅计算企业贷款,房地产占前 15 大银行贷款的逾 1/10(见图 2)。
开发贷通常以房地产进行抵押。我们认为明年全国住宅价格将小幅下降 3%,银行核销及转让不良贷款的压力有限。尽管如此,需求疲弱地区的价格降幅可能更大。风险偏好激进或地域集中度高的银行可能面临抵押缓冲空间缩小,特别是近期发放的贷款。我们预计住房抵押将不会受到开发贷压力的显著影响。及时交付在建房屋是政府部门的首要任务。
我们还注意到,无论最终损失预期如何,如果贷款被归类为不良贷款,银行都必须进行大额拨备。一般而言,拨备约为新增不良贷款的 150%,这可能会降低盈利能力。
我们计算的不良资产包括因各种原因未被正式归类为不良贷款或关注类贷款的问题贷款,如借款人处于困境但项目贷款依然到期付款,拥有良好抵押或已展期贷款。
我们认为,近期对于房地产信贷政策的调整是暂时的。主要政策方向保持不变,包括“三道红线”和限制银行的房地产敞口的贷款集中度要求。我们预计 2022 年开发贷将不会出现增长,2023 年和2024 年将小幅增长。
新冠疫情相关的资产质量压力消退;新风险浮现
我们依然预计银行的新生成不良贷款将加剧,包括非房地产相关行业的不良贷款(参见 2021 年 8 月9 日发布的 Banking Industry Country Risk Assessment: China)。贷款核销规模仍可能高企,从而使公布的不良贷款比率保持稳定。尽管 2021 年出现了新的资产质量风险点,但新冠疫情相关的宽限贷款的还款水平优于我们预期。因此,我们的不良资产比率料将在未来两到三年从2020年底的7.3%降至 4.7%左右。
在此期间,不良贷款的拨备覆盖率或将保持在 180%以上(2021 年第三季度为 197%),不良资产的拨备覆盖率超过 65%。拨备覆盖率的下降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信贷成本压力,符合动态拨备覆盖制度的运行。即便如此,由于低利率、揽存竞争、以及对政策扶持行业的优惠贷款利率,我们认为银行利润仍有负担。信用分化再次成为突出问题,规模较大和实力较强的银行将表现相对良好,而实力较弱的银行则会进一步陷于被动。
部分金融机构未来两到三年可能陷入困境。我们认为中国政府具备充足的资源和政策灵活性来支持遭遇困难的商业银行;但此类支持可能逐渐更具选择性。
在金融系统对银行破产更具抵御能力之前,政府向系统重要性银行和有可能破坏整体金融稳定的其它金融机构提供直接或间接支持的倾向或依然非常强烈。不过,2020 年民营包商银行的破产提醒人们,如果政府认为银行破产对金融系统的影响在可控范围内,那么银行出现破产在中国并非没有可能。
困境期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城投)的生命线
在这一阶段,房地产开发行业中银行资产的传染风险似乎大体可控。其中包括城投风险,许多城投高度依赖土地出让收入。
财力较弱地方政府的部分下属城投尤其容易陷入困境(参见 2021 年 11 月 11 日发布的《楼市寒流将绕开地方政府侵袭地方国企》和《土地出让下滑倒逼融资平台变革加速》)。但预计绝大多数城投可能有能力对债务再融资,因而我们认为未来 12-18 个月城投的信用状况不会普遍恶化。
小微企业不良贷款亦在上升
对小微企业的信贷刺激仍将保持高位。2019 年以来,个别大型银行(六大行)以每年 30%-40%的增速为小微企业提供普惠金融贷款。商业银行今年整体的增速应在 25%,使得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占银行总贷款的 12%。我们认为这是一项政策驱动型业务,风险调整后的回报非常低。
由于此类贷款的利率已处于非常优惠的水平,如果货币政策不出现普遍放松或者政府不提供额外的专项资金,我们预计银行不会进一步下调贷款利率。此外,若政府悄然退出明确的增长目标,我们预计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的增速就会在未来一到两年降至每年 20%左右。
随着信贷刺激放缓、消费复苏迟滞以及诸多小微企业的利润率遭受挤压,我们认为银行小微企业贷款的资产质量压力已在加大。贷款的资金用途和投资是否能使企业维持长期利润水平以便偿还债务也未可知。因此,对于政策鼓励增加小微企业无担保贷款比例,未来数年可能出现更多核销。
我们认为银行普遍会核销部分不良贷款,以保持可控的不良率指标(见表 2),同时满足监管指引的要求(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不良率控制在不高于各项贷款不良率 3 个百分点以内)。虽然大型银行因客户群的风险相对较低而受益,但其对小微企业贷款收取的利率要远低于小型银行。
有待观察:房地产业对整体GDP的影响
房地产业在信用市场引发了一定震荡。尽管行业内部出现风险蔓延现象,但截至目前对总体贷款质量的溢出效应仍较为有限。不过事态仍处在发展变化中,我们注意到房地产行业下行也令经济表现承压。
中资银行面临房地产不良贷款倍增问题
我们认为,控制中国房地产市场泡沫有助于解决经济的长期失衡,但短期会给金融机构带来一定挑战和风险。我们认为在当前阶段,整体银行系统有足够的财务缓冲空间来化解阵痛。实力较强的中资银行应能继续实现合理业绩,而规模较小较弱的银行则会感受到更强烈的阵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