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誉:确认中信银行国际“BBB+”长期发行人评级,展望“稳定”
本文来自“惠誉评级”。
11月4日,惠誉评级已确认中信银行(国际)有限公司(中信银行国际)的长期发行人主体评级为'BBB+',展望稳定。惠誉同时确认中信银行国际的短期发行人主体评级为'F2',生存力评级为'bbb+',股东支持评级为‘bbb+’及高级无抵押中期票据(中票)计划的评级为'BBB+'。
关键评级驱动因素
生存力评级驱动发行人主体评级:中信银行国际的长期发行人主体评级受反映其独立信用状况的生存力评级支撑,该行的生存力评级与其股东支持评级处于同等水平。生存力评级反映出中信银行国际在香港特区稳健的业务基础,以及其与母行中信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中信银行,BBB+/稳定;持有中信银行国际75%的股份)合作的能力,从而在寻求区域增长机会的同时保持风险偏好。
增长逆风但仍具韧性:经营环境评分展望为稳定,反映惠誉预期审慎的监管及强劲的资本与流动性缓冲将支撑香港特区银行业抵御宏观经济逆风,包括商业地产市场持续下行及美国加征关税。此外, ‘a’的经营环境评分还考虑到香港特区与中国内地在经济和金融方面的紧密关系。
稳健的业务:中信银行国际是位于香港特区的一家中型银行——截至2025年上半年末,该行以资产规模衡量的市场份额稳定在1.8%左右、存款规模市场份额2.2%左右。中信银行国际的市场地位使其能够通过与中国国有金融企业集团——中国中信集团有限公司(中信集团)的紧密合作抓住机遇,尤其是在跨境业务方面。惠誉预期,中信银行国际在业务战略、风险管理和运营方面将保持较高的自主性,同时受益于集团更广泛的客户基础。
内地业务集中度:惠誉对中信银行国际风险状况的评估结果考虑了该行专注于跨境银团贷款及中国内地业务相关的集中度风险。截至2025年上半年末,该行中国内地业务总额在其总资产中的占比为38%左右(2024年末为40%左右),仍高于24%左右的行业均值。
资产质量承压:尽管香港特区与中国内地房地产市场持续疲弱,但受益于中信银行国际在2025年上半年已对部分减值贷款进行处置,惠誉预期2025年下半年至2026年中信银行国际的减值贷款率将在一定程度上保持稳定。该指标已自2024年末的2.1%降至1.8%。惠誉预期该行的拨备覆盖率将继续高于60%(2025年上半年为64%)。
惠誉认为,中信银行国际的抵押物缓冲与减值贷款损失准备金应能为未来的恶化提供一定缓冲,并抵消包括美国和新加坡等市场逾期贷款的上升。尽管如此,该行的资产质量评分为'bbb',低于'a'评级类别的隐含评分,这主要反映出中信银行国际专注于跨境银团贷款且中国内地业务集中度较高。
息差承压:惠誉预期,尽管利率下行将对全行业的净息差造成压力,但银行的整体盈利能力仍将受到可控的信贷成本和非息收入稳健增长的支撑。年化经营利润与风险加权资产的比率自2024年的1.0%升至1.5%左右,这部分受益于实施巴塞尔协议III带来的风险加权资产下降,以及收益的提升。惠誉预期,2026至2027年间,该行经营利润与风险加权资产的比率将维持在1.3%左右,稳健的手续费收入和有所改善的存款结构将有助于缓解净息差压力。
资本水平提高:中信银行国际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从2024年末的13.7%上升至14.6%,主要受巴塞尔协议III的实施推动。相较于其贷款增长8%和资产增长13%,该行的风险加权资产环比收缩约2%。然而,该比率仍低于评级水平相近的香港特区同业。惠誉预期,增长将趋于温和,这有助于维持资本充足率的稳定。'bbb+'的资本水平与杠杆率评分低于'a'评级类别的隐含评分,这反映其专注于跨境业务的模式下较高的贷款集中度。
流动性稳定:中信银行国际维持稳健的融资与流动性状况,截至2025年上半年末,贷款与客户存款比率约为61%(2024年为62%)。该行活期及储蓄存款(CASA)占存款比例提升至33%(2024年为27%),这得益于该行吸引低成本公司及零售存款的举措。惠誉预期该趋势将延续,并在利率下行时缓释净息差压力。‘a-’的融资与流动性评分仍是中信银行国际的生存力评级的相对评级优势。
支持可能性高:中信银行国际的股东支持评级反映了母公司在提供特别股东支持方面的能力与意愿。惠誉将中信银行国际的股东支持评级与发行人主体评级等同,这主要反映我们认为中信银行国际是中信银行的核心子公司,且是母行海外扩张的重要平台。惠誉认为,若中信银行国际违约将有损母行的声誉,这反映其获得母公司以及最终中国主权(‘A’/稳定)及时支持的可能性较高。
评级敏感性
可能单独或共同导致惠誉采取负面评级行动/下调评级的因素包括:
若惠誉同时下调中信银行国际的股东支持评级及生存力评级,则惠誉会对该行的长期发行人主体评级采取负面评级行动。
若中信银行国际的业务结构性走弱且风险偏好上升(包括母行推介业务)以致该行的财务状况持续恶化并进而有损其业务状况——这可能表现为其总体业务模式的可行性下降,则惠誉可能会下调该行的生存力评级。
惠誉也可能因下列财务指标恶化而下调该行的上述评级:
- 减值贷款率高于3.5%(截至2024年末的四年平均值为1.8%)
- 经营利润与风险加权资产的比率降至0.75%以下(截至2024年末的四年平均值为0.9%)
- 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降至12%以下(2025年上半年为14.6%),且未制定令该指标恢复至更高水平的可靠计划,巴塞尔协议III规定的杠杆率亦降至9%以下(2025年上半年为9.7%)
若惠誉下调中信银行的发行人主体评级,或中信银行国际对母行的战略重要性有所下降,导致惠誉认为中国政府通过中信银行向中信银行国际提供及时支持的意愿趋弱,则中信银行国际的股东支持评级可能会被下调。
惠誉若将中信银行国际的长期发行人主体评级下调至'BBB'以下,或将其生存力评级下调至'bbb'并将其融资和流动性评分降至'bbb+'以下,同时下调其股东支持评级多于一个子级,则可能下调该行的短期发行人主体评级。
可能单独或共同导致惠誉采取正面评级行动/上调评级的因素包括:
中信银行国际若能进一步增强其业务并有效管理其资产质量和集中度风险,以致其财务状况提升前景有所增强,则惠誉可能会上调其长期发行人主体评级和生存力评级。其中财务状况提升可能带来生存力评级的上调空间,包括若该行的减值贷款率持续低于1.5%,经营利润与风险加权资产的比率改善且持续高于2%,同时保持其资本水平。
若中国政府发布更明确声明,表明为中信银行及其子公司提供支持的意愿增强或中国主权评级上调,从而令中信银行的长期发行人主体评级调升,则惠誉可能对中信银行国际的长期发行人主体评级及股东支持评级采取相似的正面评级行动。
惠誉若将中信银行国际的融资和流动性评分自'a-'上调至'a',则可能上调该行的短期发行人主体评级——但前提是,该行更加强健的业务促使其财务状况有所改善。
其他债务及发行人评级:关键评级驱动因素
高级债务:惠誉授予中信银行国际的高级无抵押中票计划的评级与其发行人主体评级一致,因为中票计划下所发行债项构成该行的无抵押、非次级债务。
其他债务及发行人评级:评级敏感性
中信银行国际高级无抵押中票计划的评级取决于其发行人主体评级的调升或调降。
股东支持评级
若惠誉认为中国主权通过中信银行向中信银行国际提供及时支持的意愿减弱——这很可能体现为中信银行的发行人主体评级被下调,或中信银行国际对母行的战略重要性有所下降,则中信银行国际的股东支持评级可能被下调。
若中信银行的发行人主体评级被上调,则中信银行国际的股东支持评级可能被上调。这可能源于中国主权评级被上调,或政府发布更明确的支持声明,表明为中信银行及其子公司提供支持的意愿增强。
生存力评级调整
惠誉授予中信银行国际'a'的经营环境评分,低于'aa'评级类别的隐含评分,调整原因如下:经济规模和结构(负面)。
惠誉授予中信银行国际'bbb'的资产质量评分,低于'a'评级类别的隐含评分,调整原因如下:业务集中度(负面)。
惠誉授予中信银行国际'bbb+'的资本水平与杠杆率评分,低于'a'评级类别的隐含评分,调整原因如下:风险状况与业务状况(负面)。

